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08
新增多种农药、塑化剂和全氟化合物(PFASs)等新污染物,《标准》在保护人体健康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。这些公众熟悉的物质近年来频繁引发关注。
2025年4月27日,酝酿已久的《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》公开征求意见截止。这部即将出台的国家标准,标志着我国饮用水源管理进入新阶段。
饮水思源,我国的饮用水源主要来自江河湖库等地表水和地下水。长期以来,水源地水质监管主要参照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和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(GB/T 14848-2017)。然而,随着对饮用水源保护认识的深入,这两个标准已显露出不足。一方面,部分指标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性较弱;另一方面,不同标准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。
回顾历史,我国水污染防治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。以北京官厅水库治理为标志,开启了水源地保护的征程。然而,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变化,许多城市的水源地经历了多次变迁。例如,上海耗时20年最终将取水口移至长江入海口;广州因流溪河污染不得不改道西江、东江取水;杭州更是跨越百公里从千岛湖引水。
近年来的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和机构改革,为《标准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。多位环保专家指出,尽管饮用水源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,但距离"从源头到龙头"的全过程管理仍有差距。
水源地水质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。既要考虑新增必要的监测指标,也要对原有标准进行优化调整。
在新增指标方面,《标准》重点强化了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检测。比如高氯酸盐等新型污染物被纳入监测范围,填补了之前的空白。